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

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 > 部门信息公开目录 > 林业局 > 工作动态 > 政务动态

均福山生态林场《地名百科》图文百科模板

访问量:
《地名百科》图文百科模板
地名:(       均福山生态林场  
       江西     )省(       赣州      )市(      兴国       )县/市/区(  林业局  )
概况综述 均福山生态林场位于县城西北 48 公里处,地理坐标为东经 115°17’25”-115°20‘43”,北纬 26°35’25“-26°40’02”,面积 15.066平方公里。周边与多村接壤相连,群山连绵,覆笥山海拔 1125.7 米为山脉之宗,最低点牛婆丘海拔 420 米,平均海拔约 800 米,属低山区,气候冬寒夏凉、雾重雨多,是避暑疗养胜地,有“小庐山” 之称。
这里土壤肥沃资源丰富,林业资源丰富,林业用地 1490.2公顷,森林覆盖率 98.3%,年立木生长量 2079 立方米,活立木总蓄积 68986 立方米。植物、动物、矿物资源繁多,有杉木、毛竹等用材林,茶叶等经济林,还有众多珍贵野生动植物,以及钨等矿物。
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,留存大量珍贵遗迹。方石岭见证文天祥抗元与毛泽东、朱德红军歼敌壮举;覆笥山是兴国龙脉发源地,传说齐涓子在此得秘籍登仙。主要景点还有龙下瀑布、千年古杉等,集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于一体,极具魅力与价值。
中文名 均福山生态林场 电话区号 0797
别名 邮政编码 342422
行政区类别 气候条件 多雨多雾,低温高湿,冬寒夏凉的山区气候
行政区划代码 360732 人口数量
所属地区 赣州市兴国县 著名景点 覆笥山、方石岭、云宵塔、下石寨“咫尺天梯”、三叠泉
面积 15.066平方公里 林地面积 1490.2公顷
主要民族 汉族 方言 客家话
以下内容,请根据所在地区实际情况选择填写,内容要真实
(一)地名故事 均福山,取“开发山区,为民造福”之意,因林场场部驻地窑下属当时崇贤区齐龙乡均竹村,以“均竹”谐音得名。
(二)发展历史 均福山生态林场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 1957 年 12 月 18 日,兴国县均福山林牧农综合垦殖场成立,刘风森等首批上山干部奔赴齐龙山(现均福山),开启山区开发之旅。1958 年 8 月 4 日,更名为 “国营兴国县均福山综合垦殖场”。同年 10 月 16 日,均福乡与综合垦殖场合并,实行场社合一模式,除垦殖场全民部分外,拓展了更多职能与规模。
1970 年 8 月 13 日,进一步转型为国营兴国县均福山采育林场,专注于林业资源的采育工作。随着时代发展与生态理念的兴起,1994年批准建立均福山省级森林公园,逐步向生态旅游与资源保护并重的方向迈进,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转型与发展,形成了如今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林场格局。
(三)民族文化 这里人文底蕴深厚、自然环境优美。拥有诸多见证历史的景点,如方石岭,这里是南宋文天祥抗击元兵之地,1931 年 9 月 15 日毛泽东、朱德也曾率红军在此歼灭国民党军第 52 师;覆笥山是兴国县城龙脉发源的佛祖山,传说北海仙公齐涓子在此山石头书箱中得秘籍登仙,山上还有覆笥古寺等古迹。
(四)传统习俗 均福山自清代中期起便有移民陆续定居于此,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,传承着一些遵循季节规律进行采药、伐木,制作竹木器具等,与山林共生的古老传统习俗。
(五)姓氏宗族 均福山林场自清代中期便有移民定居,1957年12月均福山林牧农综合垦殖场成立,刘风森等361名在职干部,积极响应党的“充实劳动战线,开发山区”的号召,来到这里安家落户,开发山区。辖老乐屋、黄沙塘、窑下3个工区和1个生产队(集体部分),有10个自然村、128户、582人(非农业人口510人),除畲族4人外,均汉族。
(六)名人事迹 李士才,原名李仕才,1906 年生于均福山高寨山区农家。家境贫寒,早年经历学徒、小本生意等。1930 年投身革命,于乡苏维埃任职后进入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工作并入党,同年参加红军。历经中央苏区反 “围剿” 与长征,在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时期均担任重要职务。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,获多枚勋章。1994 年在广州逝世,享年 88 岁,一生为中国革命与建设奉献卓越。
均福山地处兴国县北部大龙齐分山区,衔接五县边际,战略意义非凡。1935 年初,中央红军主力踏上长征征程后,曾山临危受命,代理江西省委书记,引领苏区干部团与红军二、四团在这片土地坚守江西苏区最后的游击阵地。部队冲破重重险阻,成功突围至齐分大龙区域,各地游击队如百川归海,会师于此,彼时山上游击队员多达二三千人。然山区粮食极度短缺,幸有大山馈赠的竹笋、野果,以及猎取的野兽,方使他们熬过那段最艰难的岁月。
斗转星移,往昔战区已旧貌换新颜。均福山生态林场荣升省级森林公园,齐分村发展成为最大茶叶产地,均福山云雾茶与毛尖声名远扬。如今,亟待让这片土地的红色过往在葱郁绿意中再度炽热,精心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特色旅游新地标,使后人铭记那段烽火岁月,传承不朽的革命精神。
(七)轶事传说 一、涓子成仙传说
西汉刘向《列仙传》记载,“涓子者,齐人也,好饵术。...钓于菏泽,得鲤鱼,腹中有符,隐于宕山...元代陈芬《云窗私志》称,涓子所得鱼腹中符是仙山秘籍图,他据此遍访九州,最终在平固(今兴国)的覆笥山寻得画中仙山。涓子在此找到方形 “石笥”,叩拜后取出十二卷玉牒秘籍,于山下岩洞闭关苦读五年,著成 48 卷《天人经》,羽化登仙,被尊为 “北海仙公”,并将此山命名为覆笥山。
二、雁湖传说
《同治县志》引南朝文学家邓德明《南康郡》记载,“平固县覆笥山上,有太湖,周数十里。灵果异物皆不可识,又有石雁浮在湖中。每至秋天,石雁飞鸣,如候时也。”此太湖即覆笥山雁湖,相传齐涓子曾在此圈养仙鹤,后每年南来北往的大雁都会来此落脚歇息,故而得名。但六七十年代村民凿矿洞采钨砂破坏了雁湖水系,雁湖几经改造后不复往昔模样。
三、蛤蟆石传说
蛤蟆石形状如蛤蟆,相传它过去常唱 “食兴国,肥泰和”,山神嫌其不公平,用拐杖抽打,致使其嘴巴上留下一道缺口。清代举人曾冰一曾作诗调侃,“食不怀恩肥外人,居心果尔未中平。尚知机会能均等,免至伤残忍苦心。”言其吃兴国却肥了泰和,若能公平分配则可免伤残之苦。
四、纱帽峰传说
纱帽峰在古寺北坡约200米处,状如古代乌纱帽。传说,人若立志改邪归正,愿为百姓做事,先在佛前许愿,然后到纱帽石前做三次戴帽的动作,心想必成。清代邑庠生曾寿仁有咏纱帽石诗:
纱帽挣米不等闲,兰台走马列朝班;
非徒跪拜能求得,实是清廉始尝还。
五、马鞍石传说
马鞍石在纱帽峰前,形状像马鞍。清代拔贡谢怀召有诗赞曰:
骏马纠纠势若奔,装鞍欲发待高贤;
接来文章道德士,一跃飞腾上九天。
言其如骏马待贤,马鞻已装,只等德才兼备之人骑上,便可一跃飞腾上九天。
黄巢湖传说
唐末,黄巢率起义军自山东起,征战多地后入兴国北部山区休整。当时百姓受官府误导,视义军为寇,纷纷 “躲反”。黄巢见一妇女背大孩牵小孩,大孩为孤儿,妇女舍己为人之举令其感动,赠银并嘱插蕲艾、菖蒲可保平安。此地遂成黄巢驻军处,其驻处山窝后称黄巢湖,练兵地为黄巢练兵场。

那妇女依言转告乡邻,义军见标记不入室骚扰,恰逢农历五月初五,此后民间便有端午插蕲艾、菖蒲驱邪消灾保平安之俗,流传江南至今。如今人们到此,似仍能听闻昔日黄巢练兵的杀伐声,往昔故事于岁月中传扬。
黄沙塘传闻
黄沙塘原称 “枉杀场”,其名由来久远。古时覆笥山风水极佳,建有覆笥山庵,庵中昙亮、明学二位道长,道行深厚,常于保禾节、秋节等设坛祈愿,呼风唤雨,护佑百姓,庵堂因而声名远扬。

然乾隆四十六年,昙亮、明学因传抄经符本,触犯大清文字禁律。地方恶吏借此大做文章,二人被定大逆之罪判凌迟,另有四名道士株连斩决,一人发配黑龙江。押解途中,四县百姓于黄沙塘处阻拦求情,彼时乌云蔽日、电闪雷鸣。道士们感百姓情义,宁死不走,执刑官无奈就地行刑。行刑后,狂风暴雨突至,尸体竟失踪。虽狂风移尸不可信,但昙亮、明学等枉死于 “文字狱” 确有史实。后人为纪念,称此地 “枉杀场”,岁月变迁,谐音成 “黄沙塘”。
(八)风景名胜 均福山境内景点有跌水寨瀑布,落差50多米,峡谷里的空气形成一边凉、一边暖的奇异现象,民间所谓“阴阳界”;铁塔凌云,公园内960高地,建有微波站的铁塔,高达50米,十分壮观;高山平湖,公园内下石寨水库,水面虽不很大,却也是高山上不多见的景致,大坝通往发电房石阶五百,人称“咫尺天梯”;三叠泉,位于高寨附近,峡谷里三个相连的小瀑布;此外,老乐屋的竹海、黄沙塘的茶园及“兴泰”古茶亭都颇值一观。均福山境周边主要景点有:方石岭、龙下瀑布、云宵塔、覆笥古寺、读书岩、书泉、蛤蟆石、棋盘石、马鞍石、官帽峰等。其中的方石岭乃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击元兵之处;1931年9 月15日,毛泽东、朱德率红军也在此歼灭国民党军第52师,俘虏敌师长以下5000余人;龙下瀑布高80米,宽30米,飞流直下,水花如碎玉堆雪,仿佛“白练垂空”;覆笥山,为兴国县城龙脉发源,故又称佛祖山,天气晴朗时,从山顶可远眺兴国县城。据古代典籍记载,道教的北海仙公齐涓子,在此山一石头书箱中得到秘籍12卷,遂登仙界。
(九)名产名物 均福山生态林场,宛如一座宝藏之地,名产名物熠熠生辉。这里的 “均福云雾茶”,经多年精心培育与制作工艺的打磨,成功跻身省、地、县名茶行列,其茶香袅袅,萦绕在山林之间。木材与毛竹资源丰富,其中松杉4295亩、阔叶树5115亩、
毛竹11360.9亩。均福山油茶林产出的茶油别具风味。林场还盛产笋干、香菇等山珍,种植着杜仲、玄参、厚朴、破叶莲等珍贵药材。
(十)荣誉称号 1976年10月,毛竹林出笋与退笋规律的研究试验,获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。1985年,均福山云雾茶分别获得县名茶第一名、地区名茶第二名。并获得江西省优质创新名茶的称号。1987年、1991年,均福山云雾毛尖,被评为省优质名茶,获得省优质产品荣誉证书。
(十一)地名的来由 均福山地处齐分大龙之间,原名叫“齐龙山”,1957年成立均福山林牧农综合垦殖场,取“开发山区,为民造福”之意,因林场场部驻地窑下属当时崇贤区齐龙乡均竹村,以“均竹”谐音得”均福山“名。
(十二)视频素材提交 视频素材提交邮箱地址:dmbk@hrtv.cn
(十三)政府链接 //www.xinpianw.com/xgxxxgk/xg76467/list_bms.shtml
(十四)图片素材

均福山云海

覆笥山三面观音

覆笥山寺


均福山林场

蛤蟆石

马鞍石

读书岩

覆笥山春

覆笥山冬


均福山冬


均福山夏

龙下瀑布
Baidu
map